首页 >
上师大《电子商务》专科
- 授课地址:山东济宁
- 授课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 关注人数:65
- 课程原价:
- 网上报名价:元
- 课程详情
上海师范大学是市重点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
上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1958年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94年10月,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并入或划归我校管理。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134个研究机构。另设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是我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机构也设在我校。学校还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老年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1173人,研究生5578人,夜大学学生13402人。建校60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各级各类人才。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截止2015年3月,我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博茨瓦纳、科特迪瓦、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智利、墨西哥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298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9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一年期以上在校留学生643人。学校先后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6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共获得4期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期5个,分别为: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影视传播、英语,第二期2个,分别为: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第三期5个,分别为: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小学教育、音乐学,第四期6个,分别为:历史学、对外汉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保险、广播影视新传媒等。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1个,另外还有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都市文化、计算科学、比较语言学和国际与比较教育是4个设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6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全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0248.4万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为:5601万元,理工科科研经费为:14647.4万元。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810人,其中专任教师17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73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61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26人,占专任教师的8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2人。此外,还组建了一支5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100多位外籍教师。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6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9.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7.2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场所7.1万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近351万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6个;建在我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馆藏古籍13万多册,善本古籍520多种,2009年经国务院专家组审批通过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24.2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6.03亿元。(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5年3月)
上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1958年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94年10月,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并入或划归我校管理。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134个研究机构。另设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是我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机构也设在我校。学校还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老年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1173人,研究生5578人,夜大学学生13402人。建校60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各级各类人才。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截止2015年3月,我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博茨瓦纳、科特迪瓦、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智利、墨西哥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298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9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一年期以上在校留学生643人。学校先后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6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共获得4期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期5个,分别为: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影视传播、英语,第二期2个,分别为: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第三期5个,分别为: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小学教育、音乐学,第四期6个,分别为:历史学、对外汉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保险、广播影视新传媒等。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1个,另外还有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都市文化、计算科学、比较语言学和国际与比较教育是4个设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6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全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0248.4万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为:5601万元,理工科科研经费为:14647.4万元。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810人,其中专任教师17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73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61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26人,占专任教师的8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2人。此外,还组建了一支5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100多位外籍教师。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6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9.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7.2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场所7.1万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近351万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6个;建在我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馆藏古籍13万多册,善本古籍520多种,2009年经国务院专家组审批通过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24.2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6.03亿元。(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5年3月)
- 暂无评论!
79招生网为第三方平台,不会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内容素材如有侵权、虚假不实、违法违规信息等请联系我们 020-26225931。
课程信息由培训机构(或其代理)自行发布(或提供),请用户在自辨课程虚实、有效性、及时性时留意以实际授课为准。